1.1.1. 第三节 成长与发展理论

考点1 成长与发展概述

1.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 成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等。

  • 发展:主要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情绪、人格及社会关系)三方面。

  • 成熟:是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通过个体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生理与心理、功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2.成长与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理方面、认知方面、社会方面、情感方面、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以上内容除生理方面外,都属于心理社会范畴。

3.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内容

  • 顺序性:人体各器官功能的生长发直都遵循预期的特定顺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或规律。

  • 阶段性:人的生长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 阶段。

  • 不平衡性:在人的体格生长方面,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具有非直线、非等速的特征。例如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

  • 个体差异性:个体的生长发育在遵循一般规律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 普遍性和特殊性

4.成长发展的规律:①可预测性;②顺序性;③连续性和阶段性;④不平衡性:⑤个体差异性;⑥关键期。

考点2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性心理 发展理论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2.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的层次、人格结构和性心理发展阶段三个要点。

  • 意识层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

1)意识(consciousness)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如感知觉、情绪、意志和思维等,被形容为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颠部分。

2)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通常主要是不被外部现实和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虽然不被意识所知觉,但它整个心理活动中的原动力,被形容为海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

3)前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个体无法感知那部分心理活动,介于意识和漕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被形容为介于海平面上下部分,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

  • 人体结构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与原始的欲望组成,其中性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自我遵 循现实原则。

3)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构成良知与道德价值观的部分,是最具理性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遵循完美原则。

3.人格发展阶段

1)口欲期:0-1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口部。此期经由口部所得到的经验,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得到满足或过于满足,则会产生固结现象,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过度依赖、悲观、退缩、紧张、猜疑等人格特征。

2)肛欲期:1-3岁,此期原欲集中在肛门区。此期是训练幼儿大小便习惯的时期。如果训练过早过严,则会形成洁癖、吝啬、固执、冷酷等人格特征;如果训练过松,则会形成自以为是、暴躁等人格特征。

3)性蕾期:3-6岁,此期原欲集中在尚未发育的生殖器。此期固结会造成性别认同困难或由此产生其他的道德问题,恋母(父)情结会固结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问题的根源。

4)潜伏期:6-12岁,此期儿童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及各种智力和体育活动上。此期固结会形成强迫性人格。

5)生殖期:12岁以后,此期注意力开始转向年龄接近的异性逐渐培养 独立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此期发展不顺利则难以建立融洽的两性关系或可能形成病态人格。

考点3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发展理论

阶段 年龄 危机 重要影响人 顺利发展结果 发展障碍结果
婴儿期 0--1岁 信任与不信任 母亲或母亲的代理人 有希望的品质 产生不信任感
幼儿期 1--3岁 自主对羞怯或怀疑 父母 有意志的品质 产生羞愧和疑虑、缺乏自信、过度自我限制或顺从、任性以及反抗等人格特征
学龄前期 3--6岁 主动性对内疚 家庭成员 有目标的品质 产生内疚感,可导致出现缺乏自信、悲观、退缩及无自我价值感等人格特征
学龄期 3--12岁 勤奋对自卑 父母、老师、同学等 有能力的品质 产生自卑感
青春期 12--18岁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 同龄伙伴及崇拜的偶像 忠诚的品质 产生认同危机
青年期 18--25岁 亲密对孤独 朋友和同龄的异性 爱的品质 产生与同龄人、社会以及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成年期 25--65岁 繁殖对停滞 配偶和同事 关心他人的品质 出现停滞不前的感觉,表现为过多关心自己、自我放纵和缺乏责任感
老年期 65岁以上 自我完善对悲观失望 有智慧的品质 感到痛苦和绝望

考点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结构的最基本单元是基模(schema,或称图式)。

适应通过两种互补的活动进行,即同化和顺应。

同化:当个体面临-一个刺激情境或困难情境时,企图把它们纳入头脑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 -部分, 这种认知过程称为同化。

顺应:如果个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就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为了重新达到平衡,个体必须修改或重建原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这种认知过程称为顺应。 A.皮亚杰将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完善,并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B. 发展阶段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C.各个阶段的发展与年龄有一定关系,D. 可提前或推迟,但先后顺序不变,E. 并且每个人通过各个阶段的速度有所不同。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阶段 特点
感觉运动期 0-2岁,婴幼儿凭借身体的动作及感觉去认识其周围的世界,这是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其思考方式为手触为真。
前运算期 2-7岁,此阶段的儿童越来越善于建构并应用心理符号(词和映像)对他们接触到的物品、情境和事件进行思考。此期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将自我与外部很好地区别,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及适应外部世界(单方面考虑问题)。
具体运算期 7-11岁,儿童能进行心理运算,开始具有获取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逻辑思维建立在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上,仍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脱离了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开始考虑问题的多个方面。
形式运算期 11岁起,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开始思考真理、公正、道德等 抽象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预先制订计划,运用科学的论据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推断预期结果。

3.皮亚杰认为:A.感觉运动期开始了思维的萌芽;

B.前运算期形成了象征及表象思维;

C.具体运算期能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期发展出抽象的逻辑思维;

E.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后,个体的智力水平基本趋于成熟。

考点5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密不可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三个级别的划分以物俗(convention)

(1)前习俗道德期: 2-9岁,又称道德他律期。道德判断标准是基于行为的后果,即“赏”或“罚”,为得到奖励①惩罚与顺从取向: 2-6 岁,道德行为的理由是避免惩罚。

②相对功利取向: 6-9 岁,道德行为的理由是取得奖赏。

(2)习俗道德期: 9-12 岁,又称道德循规期。

①好孩子取向: 9-10岁,又称寻求认可阶段。

②法律和规则取向: 10 -12岁。

(3) 后习俗道德期: 12 岁以上,又称道德自律期。

①社会法制观念取向:又称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②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又称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念取向,道德行为的理由是达到公平,避免自贵。

科尔伯格指出,人的道德观念形成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根据科尔伯格的观察及研究,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六阶段,大多数人的道德发展只能达到习俗道德期的第三、四阶段。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